当前位置:群英聚首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上海市领军人才先进事迹采访:追求卓越 追求创新的化学人
来源:陈彧教授个人网站 发布日期:2012-08-28
2010年度获得的上海市领军人才先进事迹采访   
 
                追求卓越 追求创新的化学人
                                                  ———记华东理工大学陈彧教授
 
 
复旦脱颖 留学海外
 
 陈彧教授1996年7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时就是师长和同学们公认的俊才,多次荣获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奖励。1992年在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陈彧响应国家号召,到地处大西南山区的某大型国防单位工作一年,1993年返回复旦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50年代留德博士黄祖恩教授和60年代中期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的蔡瑞芳教授,从硕士阶段的催化化学研究(发表了10篇第一作者论文)转向金属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在他看来,多方面的研究,大大拓宽了他的思路,也逼迫他迈向交叉学科领域。陈彧的博士论文,选择的是C60高分子化学修饰与功能材料化研究,这是当时国际上化学和材料科学最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之一,难度颇大,并不被同行看好。但陈彧却不以为然,他深信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在三年博士生阶段,在国际著名和知名SCI期刊上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15篇,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整本博士论文用英文写成,合计185页,全部发表,即便用散文诗风格写就的致谢辞也发表在复旦大学校报上。由于其突出成绩,他成为复旦化学系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联合利华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该奖学奖是当时复旦面向全校的最高的奖学金之一,4000元/人,每年本科生12名、研究生12名)。其研究项目《新型含富勒稀的功能材料的研制和物理研究》荣获199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4月陈彧通过打擂台的方式破格晋升复旦化学系副教授。
1999年7月陈彧被国际著名的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授予“洪堡学者”称号,并于2000年初赴德国留学。4个月歌德学院德语学习后,他以洪堡研究员身份进入有525年历史的德国著名的蒂宾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工作,师从著名的有机化学家Michael Hanack 教授。研究方向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转变为“有机合成化学”。陈彧不负所望,展现出了优良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思想,在Angew. Chem.Int. Ed.、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10余篇。通常情况下洪堡基金会授予每位洪堡学者在德的研究期限是一年,因其突出科研成绩和Hanack 教授推荐,他的洪堡研究员身份又被延长一年。Hanack教授这样评价道:“陈彧博士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能力,他能够独立发展和实现他自己的科学思想,在我的科学生涯中我与不少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共事过,确切地说,陈彧博士应为位于所有曾经与我共事过的研究人员的前5位”。德国研究工作结束后,他先后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他的研究方向又开始了新的转移。
 
回归祖国 华理探索

  五年的留学生活,陈彧辗转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然而他心里魂牵梦绕的还是自己的祖国。2004年岁末,带着梦想,陈彧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彧的实验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实验室里透出一股清凉和整洁。就在这样再普通不过的实验室里,陈彧坚持他的科学研究,长期从事高性能激光防护功能材料、高分子蓝光电致发光材料、高性能高密度高分子信息存储功能材料和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国际上最为前沿的工作。研究项目《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分子机器》、《有机/高分子激光防护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分别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和二等奖(2010)。回国数年,在诸如Chem. Soc. Rev.(影响因子IF:28.76)、Angew. Chem. Int. Ed (IF13.455)、Adv. Mater.(IF13.877)、Adv. Funct. Mater. (IF10.179)、J. Am. Chem. Soc. (IF9.907)、 Chem. Mater. (IF7.286)等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仅在Chem. Soc. Rev.上就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迄今为止他已在国际著名和知名SCI期刊上发表了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70多篇,被他人正面引用2000余次。
    2004年以留学归国人员、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身份重返校园后,陈彧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获得者、上海市首届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博士点负责人,这些荣誉和兼职身份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永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成功秘诀 夫子自道
 
    陈彧教授能取得如此高产又高质的科研成果,秘诀何在呢?让我们倾听陈彧老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做的“慢谈成功之路”的演讲中的“夫子自道”吧。“想要成功的人,务必学会从完全不同的学科中获得灵感!很难想象追求单一发展的人能够获得创新和成功”,“胆大、心细、不拘泥于前人的思想或文献观察”,“成功的创新者绝不为失败前景而担忧,从事任何一种创新尝试,必须首先想到失败后的应对措施,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无论是学者、管理人员或企业家,追求完美是大忌讳!只有追求卓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陈彧老师本科论文主要涉及电化学,硕士研究生时转为催化化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又转向金属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功能材料化学,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事实上,学科的交叉往往是创新的源泉。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数学、物理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而化学相对而言更需要大胆、不按常理出牌,也就是更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灵感。陈彧老师曾笑言:“灵感就像小偷,来时无声无息,走了损失惨重。”当然,灵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华罗庚语),而我们的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准备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望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研教学 两手皆硬
 
   作为一位知名教授,陈彧老师在教学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为研究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一个学期下来,研究生们普遍反映,听陈彧教授的课,够劲,够味,得益匪浅。陈教授的讲课何以得到学生们如此高的评价,如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呢?这是因为陈彧教授的讲课特色鲜明,富于创新,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奇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的古训。一般的讲课确实是遵循着这一教导进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未知逐步走向已知。但陈彧教授的讲课却是将学生直接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以影响因子高的学术论文作为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进入新领域的切入点,从而在新领域站住脚跟。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已到达学术前沿。
   “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关于教育的名言。但这一思想把学生看作纯粹的受体,完全处在被动地位,与现代教育思想是不太符合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互动的。陈彧教授在课上正是这样做的。他在每节课上,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让学生亲身体会专业英语的独特魅力,同学们的评价说明他们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赞赏的。
陈彧老师长期担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材料化学专业总顾问、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博士点负责人及学校学科建设教授委员会成员,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此外,还投入大量的精力给研究生开设了学位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有位学生听了学长们的介绍后在学校的BBS上留言说:“以后要是能作陈老师的研究生,就此生无憾了!”我想,一个做老师的,能得到学生如此高的评价,才真可谓此生无憾!
 
Copyright © 2005 Polym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聚合物网 版权所有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929号

工商备案公示信息

京ICP证050801号

京ICP备12003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