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群英聚首 >> 最新动态 >> 正文
【青研经纬】上大赵玉峰&复旦郑耿锋&中山侯仰龙Angew.:原位电还原构建铋锡Janus催化剂,双金属协同调控p轨道实现95.5%甲酸产率
来源:上海大学赵玉峰教授课题组个人网站 发布日期:2025-11-23

【原文链接】

通讯作者

赵玉峰(上海大学)

郑耿锋(复旦大学)

侯仰龙(中山大学)

文章背景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通过可再生能源驱动,可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经济的重要途径。其中,甲酸作为液态氢载体和工业原料备受关注。锡(Sn)基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被认为是生产甲酸的高效候选材料,但其低熔点、易氧化特性导致催化剂结构不稳定,活性位点暴露不足。传统异质双金属催化剂虽能通过界面效应提升性能,但Janus结构催化剂的制备常依赖复杂的异位合成方法,存在成本高、结构易演化等问题。近年来,原位电还原策略因其与反应环境的兼容性和结构稳定性优势,成为构建高性能催化剂的新方向,但针对双金属催化剂的设计仍面临热力学混溶性调控的挑战。

痛点问题

结构设计难题:传统异质双金属催化剂界面数量有限,难以充分暴露活性位点;

制备方法局限:Janus催化剂依赖异位合成(如种子介导生长、模板辅助技术),工艺复杂且成本高;

稳定性不足:金属间热力学性质差异易导致成分偏析(如Ag-Cu体系中Cu的溶出),催化性能衰减;质子供给与CO2活化矛盾:碱性环境下质子供给不足,而酸性条件又抑制CO2吸附,反应动力学受限;

规模化挑战:现有催化剂在流动池中因CO2传质限制,难以实现高电流密度下的稳定运行。核心发现热力学混溶性引导合成:通过Bi与Sn的高晶格失配和良好热力学混溶性,利用原位电还原Bi2Sn2O7前驱体,成功构建富含界面的Janus Bi-Sn催化剂;界面电子调控机制:Bi-Sn界面诱导Sn的p轨道能级下移,降低HCOO中间体的吸附自由能(0.01 eV),同时抑制析氢副反应(H吸附能为0.44 eV);

高效稳定催化性能:在H型电解池中实现95.5%的甲酸法拉第效率(-0.9 V),并在310小时运行后保持90%以上效率;流动池中电流密度达244 mA/cm2,半电池能效为50.15%;普适性验证:拓展至Cu-Sn和Cu-Co体系,分别获得93%甲酸选择性和64%乙醇选择性,证实原位电还原策略的广泛适用性;

原位光谱解析:通过拉曼和红外光谱证实HCOO*路径主导反应,且K+水合簇极化效应协同促进质子供给。


Copyright © 2005 Polym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聚合物网 版权所有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929号

工商备案公示信息

京ICP证050801号

京ICP备12003651号